“(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帝驾崩的苍梧山,即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这里不仅有着秀美的山水风光,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舜帝陵园是九嶷山的核心景点之一,这里有着庄严肃穆的陵园建筑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走进里面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舜文化展馆,人们可以了解舜帝的生平和历史地位,感受舜帝德孝文化的厚重力量。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亦称虞舜、虞帝、帝舜有虞氏,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根据《史记》的认定及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舜生于公元前2173年,卒于公元前2073年,距今已过去4000多年。舜帝在位的数十年里,“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以德治理天下,举才任能,惩恶扬善,造就了“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尚书》称:“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因此被尊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舜家境贫寒,且早年丧母,父亲和后母对他很刻薄。舜年轻时屡遭继母和弟弟象的毒害,谷仓放火,掘井落石,换豆耕种,父亲毒打……被逐出门,舜成家立业后,父母家境败落,饥寒交迫,舜不计前嫌,携娥皇女英资助父母。舜继承王位后,以德报怨,舐目医眼,孝感动天。
孝道行则家和,家和才能天下和。舜帝奠定了“家和万事兴”的道德起点。舜帝在年轻时以“孝”著称于世,在践帝位之后极力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使古代人伦道德逐渐推向全国。舜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从家庭向社会乃至国家层面延伸,逐渐建立起了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等,彰显了教化的力量。
“孝,德之始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是塑造道德人格的起点,是德育教化产生的根源。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孝。孝敬父母、敬养双亲,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管权力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打牢修身做人的底线,夯实为官从政的基础,让父母安心、宽心,为子女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最大的孝敬;反之,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沦为阶下囚,让父母心痛、担忧、焦虑,这是最大的不孝。
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孝为从政之本,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是最大的“孝道”。领导干部不仅要敬养自己的父母,还要尽可能做到尊老爱幼,孝敬天下父母,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做到孝从心出,才能将对亲人的爱推广至对周边所有人的尊重与仁爱,才能真正恪守从政道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球探足球比分。(邹方明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