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鱼
苏轼母舅的朝阳岩题刻
在永州古城潇水西岸朝阳岩濒临潇水的下洞的洞口右侧,有一方高八十五厘米、宽五十六厘米的楷书石刻,十分显眼,内容如下:
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尚书职方郎中程濬治之,尚书虞部郎中、知军州事鞠拯道济,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军州事周惇颐茂叔,治平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游永州朝阳洞。
道光《永州府志》引《湘侨闻见偶记》曰:“周子题名在朝阳岩下洞西壁,在檐屋中,不虑风雨。特乞人栖其侧,爨烟熏灼,石色渐变,恐久将裂损耳。”光绪《道州志》卷十二《杂撰》云:“永郡朝阳洞内左旁石上镌有‘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尚书职方郎中程濬治之尚书虞部郎中知军州事鞠拯道济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军州事周惇颐茂叔十二月十二日同游永州朝阳洞’六十八字,笔力古劲,疑即周子所书。”
从我们现今眼光来看,这方石刻因是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亲笔书写而显得价值不菲,成为永州宋代石刻中的瑰宝。
其实,在这方石刻中官职最大的程濬(濬为浚的繁体字)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亲戚,苏轼管他叫母舅。
程濬跟苏轼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程濬与苏轼的伯父苏涣同榜登科。基于这样的关系,程濬撺掇父亲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苏涣的弟弟苏洵,生下了苏轼、苏辙,因为父子三人才华横溢,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中,后人称之为“三苏”。
其实,在苏涣没有登科之前,苏氏家庭是很贫穷的,而日后成为东坡舅家的程氏家族,已是眉山城的世家显宦。这一点司马光的《程夫人墓志铭》可以为证:“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程夫人很守妇道,其相夫教子的故事妇孺皆知。她的家庭教养好,深明大义,并且十分能干。婚后她面临两大难堪的问题:一是“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二是丈夫苏洵“年二十七犹不学”。但她恪守妇道,努力做好贤内助,时常安慰鼓励渴望读书的丈夫:“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若有志,以生累我可也。”这番话不仅照顾了丈夫的人格体面,又解决了后来发奋的苏洵的后顾之忧。今人云:“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好的妻子。”如果不是程夫人的不同凡响和卓越才干,像他们那样一个成天陷于衣食困境的人家,能指望出三个“大文豪”吗?
苏轼在其《书外曾祖程公逸事》是这样说的:“公讳仁霸,眉山人,以仁厚信于乡里。蜀平,中朝士大夫惮远宦,官阙,选土人有行义者摄。公摄录参军。”其实,就是明说外曾祖父、母舅一家是眉山本地人,在“乡里”有一定声望。他还在《十八大阿罗汉颂·有跋》里这样介绍自己的外祖父:“轼外祖父程公,少时游京师 ,还,遇蜀乱,绝粮不能归,困卧旅舍。有僧十六人往见之,曰:‘我,公之邑人也。’各以钱二百贷之,公以是得归,竟不知僧所在。公曰:‘此阿罗汉也’。岁设大供四。公年九十,凡设二百余供。”
球探足球比分:他的母舅,苏轼似乎用墨不多,但有一点无法改变,程濬历官多地,口碑甚好!
程濬在凤翔任节度推官时,官方抓到五个盗贼,大家都说该处死。由于当时程濬在外地办事,凤翔府的官吏拿起案卷去请示他的意见,程濬看了之后,认为其中四人罪不至死,并讲了道理,让官吏心服口服(在凤翔有盗五人者,法皆宜死,会公至自外邑,吏抱案请书之,守丞以为不疑,见促甚遽,公审情阅法,谓四人不当死,指以示吏,吏惊且拜)。之后,转任大理寺丞,通判彭州,迁殿中丞,又通判梓、嘉二州,改太常博士,赐五品服,历屯田都官员外郎中,转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
在湖南期间,程濬的政绩也不少,其中几件特别值得称赞,当时一个叫吕陶的人做了记录:“衡、韶二州间有凶党七八百人,纵火掠黄乾坑户,一道骇然。公巡部抚遏,不张贼势以希功赏,下令捕首恶,论诱胁者使溃去,民得安堵。事讫以闻,朝廷嘉之。道州有父子欧人至死,子当伏诛,以尸坏,狱疑为请。委公审覆处之,公询察情状,子愿死,无他辞,犹疑不忍决,奏得免死。湖外二税率经五六岁,敛入不已,胥吏缘为奸,窭弱重困,公请量户众寡,每岁缓以期限,毕则州为钩考,有逋负督于邑吏,从之,著为令。民甚被惠。茶陵县擅増役户七,十有八循,仍久之,公按劾罢去,颇纾众力。卲州岁运淮塩凡六十舟,舟万斤,自潭之益阳,泝险而上,风涛屡溺。主吏二十有四,往往耗产,兵三百,多还粮于官,终身不能已。公请置仓于永之祁阳,去卲才六舍,以所役兵隶九铺,运致如旧,简费蠲害,游效甚白,言虽不报,识者服其是。”
你看,对于残害百姓的歹徒毫不手软,对于可以减刑的罪犯网开一面,对于百姓过多税赋力请延缓,对于官方运盐及时调整措施……多好的官员!
程濬与人的交往也多文人雅士,且趣味多多,常被友人称赞。
《安岳集》卷九《和程濬治之秘监赠杨竦中立朝散》:“身似悲鸣骥,家如濩落瓢。买居悲粪壤,数俸怯薪樵。寿隐三家近,征商百步遥。无心随所寓,尘滓自冰销。”
当时一个叫徐积的人(曾任楚州教授)曾写过一首《送程守》的四言诗,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蜀之有眉,有山有江。江大而浚,山形甚庞。是生程公,为国重器。可处大任,可决大事。凡有措置,凡有施设。坚不可摇,牢不可拔。所以蜀人,号为铁塔。”
晚年曾谪居永州的范纯仁也是程濬的至交,他在自己的《范忠宣集》卷三收录了一首诗《赠眉阳致政程濬少卿》:“清节髙风世所推,秋毫名宦肯徘徊。勇抛朝市无穷事,笑指林泉独自来。吟榻未移溪月上,醉巾长拂野云回。尘衣欲作登门客,几杖何妨许暂陪。”
从上述诗歌中,可以看出程濬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口碑都挺不错的。
程濬不仅善于治理地方,还擅长调处家庭矛盾。他的二哥程湜很有气节,积累了好家产。程湜去世后,他的老婆、程濬的二嫂也很能干,善于打理,资产越来越多。程濬曾经主持几个侄子的财产分配,他把几个侄子召集在一起,说:‘士大夫与流氓的差别在于知道孝、义、廉、耻,各种古人教诲时刻回荡在耳边。现在我跟你们几个说,你们千万别打你们母亲这些年积累的主意。’过了若干年,有的侄子挥霍无度,荡去家产,反告叔叔分配不公。官方了解情况之后,知道程濬分给嫂子的财产,远远超过几个侄子。不得不佩服程濬的眼光,于是息诉。而程濬想到哥哥死了,侄子们都还没有出息,于是推荐一个侄子代替自己的儿子荐之仪,结果导致儿子之仪一辈子未曾入仕。
如果说程濬仅仅是苏轼的母舅还罢了,关键他还是苏轼父亲苏洵的亲家。提及这点,人们可能想到苏小妹,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秦观才是苏轼的妹夫。因为民间传说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妇孺皆知。
其实不然。球探足球比分:苏小妹的婚姻,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蜀中广记》卷一百三:“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适其母兄程濬之子之才先生。有诗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人言苏子无妹,却有此诗,出《苏氏小抄》。”
《四川总志》:“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适其母兄程浚之子之才先生。有诗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人言苏子无妹,却有此诗。”
《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三《母党为重》:“老苏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适其母兄程濬之子之才。诗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党,虽我不肯将安云。’”
《氏族大全》卷三《重母党》:“苏洵娶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追封成国夫人,有女幼好学,长能文,适母兄程濬之子之才。诗云:‘乡人嫁娶重母党,虽我不肯将安云。’”
也许这些记载较为夸大,未必完全正确。那我们不妨从苏洵的《自尤并叙》中去寻找答案。
原来苏洵有个知书达理、“能属文”的幼女名叫苏八娘,也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俩的姐姐。由于眉州当时亲上加亲的婚俗的影响,加上程夫人的哥哥、八娘的亲舅程浚的主动提亲,皇祐二年(1050年),苏八娘怀着矛盾的心情嫁给了表兄程之才。当时,因为双方家庭的差距,导致苏八娘嫁去程府之后,屡受白眼,感到窒息,哭诉无门。最可恶的是,在苏八娘患病期间,程家人情冷漠,处置失当,终于酿成人亡恩断的悲剧,两家就此结怨。直到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崩、哲宗立,历经宦海沉浮的苏东坡回到了京城任中书舍人。获悉程七表弟之邵(懿叔)罢提举梓州路常平,入京师知祥符县(接着升泗州知州),连着程六表弟之元(德孺)任楚州知州。苏轼联络苏辙,分别写诗表示关心和祝贺,用真诚和真情感动分隔三十多年彼此已成陌路人的两位亲表弟,两家隔阂才消弭,关系才趋正常。这当然是后话。
令人惊喜的是,在程濬履职湖南时,曾巡视永州,治平三年(1066年)能在朝阳岩留下这样一方石刻,特别是与周敦颐一起题刻,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